医疗器械智造趋势:强劲增长依旧,技术与渠道定成败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上不断向国产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过渡。在3月30日成功举办的2021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发表了题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智造趋势》主题演讲,印证了医疗器械产业未来的蓬勃发展并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特征做出说明。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 李志勇
以下为精选演讲实录:
从医疗装备产业来看,在各个方面共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结起来:
一是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6%,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国内企业产值占国际产值的比例超过了10%。
二是产品体系基本健全,22大类1000多个品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总体满足需求。
三是技术稳步提升,突破了磁共振、超导磁体、射频普及等关键部件,第三代、聚焦超声等高端医疗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是创新融合发展提速,人工智能、5G、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应用于医疗装备,促进了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从医疗装备产业结构来看,我们总结梳理了一些产业存在的特征:
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和过去相比有很大进步,企业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个企业投入相对偏低,我国主营业收入前20名的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总额22.7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4.5%,全球医疗器械研发投入总额253.28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为5.8%。
二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迅猛,发展空间仍然很巨大。2011年全球规模是3529亿元,2018年底是50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超过5900亿美元。从复合增长率来说,我们国家2019年的时候,我们大概是8000亿元人民币,2011年只有1699亿元,测算下来复合增长率大概是13.9%多,应该说整个产业规模进入持续增长期,我们媒体也说过去十年迎来了医学装备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实际上也有机构预测和测算未来的十年我们将进入更为高速发展的时期。
三是领军企业已见雏形,整个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大企业的采购为供应商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研发和技术进步,大企业的并购为资本带来了比较灵活的退出渠道,同时大企业为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平台,我们更多走的路径从单品冠军到赛道冠军,再到跨界。国内市场集中度比较低,这个数据是2018年的数据,疫情前,发年报以后,大体上找了一些上市公司,看了一下数据,大体上一共搜集了15家上市公司,按照年报发布的顺序,这15家上市公司产业集中度是14%多,这和过去相比集中度有很明显的集中,虽然过去集中度比较低,但有朝着越来越集中的态势发展。
四是中低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比较高,高端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从成像、体外诊断、高值耗材、低值耗材等等,自主品牌产品成熟度普遍比较低,多产影像设备绝大多数处于发展期,有一些产品刚刚面世,处于婴儿期,生命支持类的国产设备相对好一点,已经进入成熟期,电刀、监护仪相对成熟,起搏器、人工关节处于成长期,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
五是集群格局初步形成,还需要针对性补齐缺项。按照大的来说,疫情前有18000多家企业,疫情后,去年6月第一次发布数据,我们是24000多家企业,在这两万多家企业里,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基本上七个省就占了接近60%企业数量,随着产业的发展,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同时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特别是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
六是部分国产优质产品走向全球,高端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仍然明显。根据海关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到2018年出口量逐年放大,进口也在逐年放大,2018年出口总额457.96亿元,然后从规模上来讲,贸易顺差是逐年缩小的,从类别上来讲,医用敷料和康复设备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顺差,医用耗材贸易顺差相对少,诊疗设备逆差逐年放大,牙科设备保持比较小的顺差。
七是基层健康需求逐渐明晰,针对性供给能力也需要加强。几年看下来,整个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影像装备的发展趋势是早期化、高分辨、低剂量。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微无创、个性化,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高相容、自适应。体外诊断是高精准、自动化。跨领域融合逐渐成为主流,支架和影像一体化过程,体外诊断和手术的一体化实施,医疗器械与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药物、免疫治疗融合。新技术突飞猛进,在工程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
李志勇
现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秘书长,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广先进医学装备技术和适宜技术,遴选优秀国产医疗设备,对全球医学装备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发制造、发展趋势、市场和流通等有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燕郊产业园承接转型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