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资讯 产业园 写字楼 厂房 仓库 土地 政府招商

在寒冬里看到火花,产业资本的春天来了?

2020-11-18    来源:未知
摘要:2020年11月13日,由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指导、投资家网主办的投资家网-GPLP投资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新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

2020年11月13日,由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指导、投资家网主办的“投资家网-GPLP投资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新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200+投资同行、5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2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在“圆桌对话:‘科创+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中,温氏投资总经理罗月庭、康芝药业董事李幽泉、钛信资本合伙人候旭亮、招商致远执行董事王盛就当下募资环境、投资趋势、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本场圆桌由TCL创投管理合伙人马华主持。

以下为“‘科创+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对话全文,经投资家网整理,略有删减。

产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的意义

马华:谢谢主办方投资家网的邀请,这次我们可以一起谈谈科技、科创、产业资本的话题。前面两个圆桌谈到后疫情时代、资本寒冬下的价值投资,前面的环节讨论的有点冷,我们这个环节的嘉宾有来自食品科技、医药科技、还有像TCL这样的消费电子科技,以及专业的财务投资机构,看我们能否在本次圆桌形成不一样的火花,让会场有一点温度。首先,请各位做一个自我介绍。

罗月庭:大家好!我是温氏投资的罗月庭。温氏投资是上市公司温氏股份的股权投资业务平台,我们是2011年成立的,2014年在中基协完成管理人备案,目前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

李幽泉:大家好!我是来自康芝药业的李幽泉。康芝药业最早是做进口药代理起家的,后来我们收购康芝药业的前身,海南九州制药。我们有了自己的药企后,主要立足于儿童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0年5月26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2015年开始,我们战略定位从儿童药逐渐向儿童大健康产业做延伸。

候旭亮:大家好,我是钛信资本侯旭亮。我们钛信资本成立于2015年底,到目前为止已经整整五年时间,我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的核心创始合伙团队都是原来比较资深的国内一线投行从业人员,平均从业履历十几年,我们董事长高毅辉先生甚至已经是从事金融行业二十多年的投行老兵了,既做过投行又做过投资。我们钛信成立以来,也是一直恪守能力圈,主要做中后期尤其是Pre-IPO阶段的投资。要说钛信特色的话,我们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科技领域的投资,我们也坚定的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科技投资的黄金十年;第二个就是我们只投龙头,我们投资的项目数量并不多,但是我们每个项目投的相对比较重,投资的项目中80%以上都是各个细分领域全球级别的龙头企业。也是得益于我们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精挑细选的打法,我们也是给投资人带来了比较不错的投资回报。我们2016-2017年投资的第一批项目都已经陆续完成上市和退出,目前给投资人带来了三年多时间八倍左右的回报。我们未来仍会继续坚持这种策略,不刻意追求规模、更注重质量,希望能够成为我们行业里面一家精品投资的标杆企业,谢谢。

王盛:大家好!我是王盛,来自于招商致远资本。招商致远是招商证券旗下私募子公司,我们公司成立于2009年成立,我是2011年加入的。目前管理规模238亿。今天很荣幸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跟各位大咖一起交流,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和交流观点,谢谢。

马华:谢谢各位。谈到“科创+产业”的结合,TCL创投就是一个典型,我们成立于2009年,主要产业链上的半导体、显示科技、新材料就是我们创投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我们也在市场上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产业基金,他们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和温氏这边也有项目上的碰撞。

首先第一个话题,大家怎么看产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在产业方面,我们会做什么样的策略,从外围专业机构来看,你们如何看待这个事物的出现,你们会给产业资本什么建议或者经验?

王盛:我觉得产业资本或者CVC来到股权投资行业,使得这个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座有很多是偏财务性的投资者,会感觉CVC投资既不缺钱,也不缺行业资源,关键可以给很多企业带来直接订单。我们现在去一些初创企业,年轻创业者有时会问你们能带来订单吗,如果有订单可以让你们参与一下。但从我们角度来说,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比较开放合作的,金融资本平台、中介平台,我们可以和各类的产业资本方、财务类资本方合作。比如偏财务的投资人可以和我们合作,我们也可以抱团。,如果你是产业投资人也需要做基金,觉得募资困难,我们可以合作,我们有平台和品牌优势,和地方政府、不同的产业方也有很好的合作资源。

候旭亮:我们是非常看好产业资本的这种模式的。我们钛信的LP结构还不是产业方,目前主要还是超高净值人群,平均的LP出资额2000万左右,有很多出资额已经上亿元。但是,其实我们钛信一直想做的事情跟产业资本非常类似。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我有提到,我们钛信只投产业龙头,而且都是重度投资,所有我们就时间和动力做比较深度的投后服务,做产业龙头的外脑,帮助他们做公司治理的优化、上市的规范、战略调整的梳理以及上市后的并购重组等等。所以,我们和产业资本做的是类似的事情,我们也是坚定的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产业整合的时代,未来强者恒强、赢家通吃。

李幽泉:从我们公司来讲,最初我们在对外投资方面还不是基于股权投资,最早我们是基于对产品线的丰富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而随着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政策不断变化,比如2016年国务院颁布药品持有人试点方案,2017年我们加入ICH,整个行业的制度建设,正逐步向国际接轨。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药品注册和以往不一样,药研机构的创新性在新的政策引导下,得到充分的释放。正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投资公司,开始做股权投资。

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做股权投资,实际上重心还是是基于产业的发展,包括丰富产品线、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等。同时,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也会跟同行,特别是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上市公司一起投某一个标的,未来哪怕公司无法上市,对我们这些上市药企来说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从产业上,我们可以对对方进行整合,只要企业能赚钱,企业能运作下去,能做强做大,依然能回报股东,回报社会,这是我们目前来讲仍然坚持的初心。

罗月庭:我们温氏投资成立9年多,作为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我们已完成从基于交易的机会型投资向基于产业的价值型投资的转型。通过最近3年多的投资团队行业分组和行业聚焦,目前已构建的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军工智造和节能环保三大产业。第一感觉,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们这三个重点投资领域,交集不太多,我们是如何做到并做好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纽带就是大家今天探讨的主题“产业资本”。

我们对“产业资本”的解读,分为两种类型。在消费服务和节能环保领域,更多是温氏股份作为温氏投资股东的产业背景和实业赋能,这是温氏投资在同行伙伴中独一无二的特点,也就是投资机构核心股东的产业背景所赋予的产业资本属性,这是第一种类型的产业资本。在军工智造领域,更多的是投资团队的产业沉淀和资源协同,这与在不同赛道聚焦投资的同行伙伴是相近的,这是温氏投资通过项目不断积累形成行业积淀,从而打造成具有特定产业资源和产业协同的专业投资机构,这是第二种类型的产业资本。在这三大投资领域,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给予合作企业更多的生态圈资源协同,从离散型的投后服务升级为生态圈的投后赋能。

消费领域,是我们的股东背景。股东有产业背景,温氏投资的母公司温氏股份一直专注于农业食品,自然而然延伸到消费品行业,包括大家日常刚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酒等,这都是我们重点投资的。在这些领域的投资组合中,每一个项目之间已逐步形成很好的生态。

节能环保。大家知道环保是需要持续的科技投入的,我们温氏通过30多年的积累,对于环保的技术应用已领先于行业企业,非常愿意尝试新技术在农业环保领域的应用。不少具有协同效应的科技型环保企业,也希望在农业环保应用中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这自然形成一个产业和股权叠加的合作模式。

所以,消费和环保这两个方向的投资,股东的产业背景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外延拓展。

军工智造,更多是财务性权益投资,但我们在内部是要求做到财务投资产业化的。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沉淀,更多是依靠团队成员在项目上的横向拓展和纵向积累,我们逐步打造出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投资领域,也与温氏的实业背景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导向。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们对军工的投资比重逐步提高,大家也能看到外部近三年的军工行业投资机构排行,我们基本上名列其中,这也在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生态,团队骨干也成为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明星投资人。而且,军工本身是相对封闭的投资范畴,持续沉淀下去的价值会更大。谢谢。

马华:谢谢罗总。就罗总的话题,我想补充两句,在产业资本投资上面,李总和罗总的投资策略不一样。李总围绕自己非常直接的产业链范围做产业近距离的投资。而罗总的范围会更大一点。现在科技的融合度越来越大,产业的边界也越来越广。就像我们早期投资很多项目时一样,我们很早时投资了百视通,他当时是做内容的,而TCL做硬件。投资时没有太多的重合,而很快我们就发现电视和内容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我们投商汤科技也是比较早期的阶段,那时候没想到AI和其他家居产品的重合度有那么高。但在我们投资之后双方合作了肢体识别的AI电视和人脸识别门锁,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合作。在科创和产业融合的这个问题上,边界是非常广的,这会给企业打开另一道门。

第二个问题,王总说产业不缺钱,优势很明显。希望大家可以开放性谈谈,我们的基金也是募集的,我们觉得蛮缺钱的,我们也要到处找LP,比如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等,保持与业界很好的沟通。产业资本在产业链上有协同的资源,那产业资本或者CVC到底有哪些优势双面临哪些挑战?从罗总这边开始。

罗月庭:谢谢主持人。我们自身对温氏投资的定位不是CVC,我们内部还有一家兄弟单位温氏产投,更符合CVC定位。作为产业资本,或者说当资本背后的产业有着强大的平台溢出效应时,在项目的获取、赋能上的优势都是得天独厚的。温氏是一个大平台,是中国农业食品领域的标杆企业,对于希望切入“+农业食品”发展赛道的新兴企业,温氏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例如一些非常优秀的生物环保企业或者物联网企业,想在农业应用领域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与温氏的合作,能够形成直接的市场规模和有效的行业应用。对于附加输出产业资源的投资,我们是有很强的合作达成能力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消费品投资是我们目前在投资组合中非常重要的配置方向。上市公司温氏股份全称是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食品是我们战略发展方向,打造面向C端的放心食品,从田园向餐桌延伸。伴随温氏这样一个产业链整体布局,对于消费品企业的股权投资,在不同环节会形成相应的的协同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温氏的实业基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价值观,与合作企业家更易达成创业情感共鸣和价值相互认同,这是绝大多数同行投资机构所不具备的特质。

李幽泉:我们在产业投资方面,因为我们本身没有设基金,都是自己的投资公司在投,资金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是作为产业来投的,我们在这些方面更加谨慎。可能跟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投资机构不太一样,我们更多的长期发展的角度去做决策,看得更细,内控也管得更严。从技术、产业方方面面考虑产品未来,这个市场容量有多大,是我们对外投资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二级市场的有些概念,有时候在风口上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市场规模很小,我们就会很谨慎,这是我们投项目经常考虑的问题。至于说目前是否缺资金?真的有好项目时,市场应该不缺钱。我们要根据项目本身来看,前面嘉宾也谈到,首先要选对一个好项目,至于是不是有投后管理都不重要。退出的成功率是你在投资前,你自己内部的尽职调查和科学决策问题,这是最根本性的东西。

候旭亮:我这里就主要说下我们财务投资机构面对产业资本竞争过程中,关于应对策略的一些思考吧。

首先,第一个就是投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往往是产业链中的主导者,有自己非常清晰独立的成长空间,不太会选择某一个大产业方站队;尤其是企业发展到中后期,更是不像早期项目那样需要产业资源来扶他一把。

第二个呢,就是参与项目融资金额比较大的大型项目,产业方虽然有钱但也是有限的、产业覆盖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些大项目也不会纯引入产业方,还是会给财务投资机构一些额度。

第三个呢,就是产业方和财务投资方的倾向性是有差异的,产业资本投资更倾向于项目的稀缺性和资源协同,比如项目方团队技术一般但有很优质的客户,产业方就会给予公司治理及技术能力上的赋能,帮助其更大程度开发客户价值,而我们财务投资还是比较注重项目的独立完整性、没有明显的短板。而且很多优秀的企业都非常清晰的战略思路,对产业方依赖度并不高。

王盛:我们和其他几家不完全一样,我们是金融机构下的投资平台,我们的使命或者说是能力是服务好实体、服务好产业,利用我们的手中的牌照或者平台资源,我们的特点是连接作用。

首先我们连接资本市场无数的投资者,我们都知道现在是募资寒冬,产业资本需要做基金,在募资端只要你做基金,必然是有痛点的。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合作。我们走过这么多年知道,特别是现在募资,大钱主要在国资、地方政府手里,我们跟他们合作还是有一些经验的,知道如何提高效率。

其次在项目端,因为我们在资本市场的位置,接触的项目非常多。现在说做科技类、自主可控的产业投资,我们今年10个亿投资了合肥长鑫,这是芯片领域非常硬核的项目。我们会接触各行各业的项目,为产业方赋能。可能你的团队有限,人才储备也有限,可以跟我们合作。有些项目分不清是哪个行业,已经非常跨界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是非常跨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好地跟你的团队做补充。

第三,我们同时也是研究机构,有很强大的投研能力和价值发现趋势发现的能力。我们研究员覆盖各行各业,大概有100多号人,我们。比如我们有一流的电子行业研究员,当在大家觉得立讯精密这个企业没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时,很早就推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从原来上市几十亿市值,现在接近4000亿,最早是我们公司研究员发现的。在趋势性、前瞻性的研究方面,包括对公司的研究、行业趋势研究方面我们拥有资本市场的分析思路和眼光,可以很好地给大家分享和提供思路。这是我们的作用。

第四、在产业方的战略制定和交易执行方面,我们也可以提供协助。这个我们是有案例的。我们跟一家国资上市公司合作,他们原来做传统行业,他们基本做到龙头,但那是夕阳产业。通过我们的服务,先让他转型并购进入新兴行业,下一步我们跟他合作去海外收购,完成国际化布局。几年下来他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非常好,市值从60-70亿变成现在的200多亿。

综上我们作为金融机构下设的资本平台职能之一就是服务产业的,跟产业资本有很好的互补和融合。

产业资本如何平衡战略和投资回报

马华:谢谢各位。接下来一个话题就是,前面如罗总提到产业资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把投资的科技项目和自身产业做比较好的融合及相互促进。不可避免项目方对产业资本会有比较高的期待,那业务的落地如何实现?产业资本在拿项目过程中,我指的是更纯一点的产业资本,他们更关注战略协同,可能会对比如价格、阶段、核心条款等没那么在意,在此过程中,产业资本自身如何平衡战略诉求和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即便百分百是自己的资金,长期下来还是需要有投资回报的,在平衡上如何处理?另一方面,专业的市场化基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们在市场上跟产业资本在项目上重合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开放性探讨,也给产业资本更多的思考。

罗月庭:关于投资资金的来源,目前温氏投资管理规模资金来源占比最高的还是自有资金。到今天为止,我们是一家以自有资金为主的股权投资机构,市场端募集管理规模在逐年提升。

我们聚焦的投资领域,具体项目如果跟上市公司温氏股份存在潜在的业务合作机会,比如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和疾病防控的应用的创新型企业,又或者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自动化应用的企业,温氏内部对合作企业是全开放的。基于这种开放性以及这个平台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促进,我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项目是比较多的。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对我们集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主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我们对项目的把握或者我们的关注点。量化的指标,每家机构都会有,我更想分享一下温氏投资的投资理念。我们对项目的理解会更加注重成长性,对于目前的规范性是放在第二位的,成长性优于规范性,我们会给予企业更多的包容性。基于我们本身有实业的背景和产业的资源。我们在项目类型偏好上,相对于新业态、新模式,我们更倾向于关注新产品、新技术。谢谢。

李幽泉:在产业方面,我们做对外投资可能会基于行业本身的特点。前面几位嘉宾也谈到,我们生物医药特别是大健康的周期很长,一个新药的研发可能要花10年,在国外花10亿美金用10年时间做一个新药都不一定会成功。现在的对赌条款、退出时间可能跟很多专业的基金公司不太一样。专业的基金公司,一般都是“5+2”或者“5+2+2”。我们企业历史不长,但也有30多年。有的药10年未必能出来,你说不行要退出。说不定过两年这个产品出来了,金娃娃就被别人抱走了。产业资本更了解产业的特点,我们更有耐心。当然,关键的是前面你在投这个项目的判断,它有没有市场。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一个项目10年后,找不到这家公司了,我们就不投了。可能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其他行业3、5年这家行业还在就可以投,或者已经IPO了,甚至被其他上市公司并购了。

去年、前年我们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有些到现在还看不到利润,你说投还是不投?这没有可比性,要看行业特点。大家听起来是一个概念,在我们看来它非常细分。药物分三大板块:化学药、中成药和生物医药。化学药最大的三大板块:心血管类、肿瘤药和糖尿病。要基于你对行业本身的专业判断决定投还是不投。如果决定投,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是大家可以商量的。我们本身是一个上市公司,在签订这些条款时,不能像没上市之前的签约,大家觉得是老朋友,不要抠得这么紧。但是律师说不行,由于你是上市公司,别人怎么签的条款,你还得怎么签。

候旭亮:我就说一下我们投资过程对的产业资本投资的一些观察吧,仅供参考。首先,我觉得产业资本投资一个项目前还是要厘清本次投资的目的,是像阿里一样并购、腾讯一样搭建生态,还是只是单纯的就是觉得这个项目在自己的产业链上,自己能压到比较低的价格,只是想做一笔财务性投资。这个在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和项目方核心团队沟通清楚,否则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个案例就是,石头科技最早给小米的扫地机器人做代工,靠小米的品牌把量快速做了起来之后就开始慢慢做自己的品牌,开始产生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现在小米就不得不选择其他的供应商给给自己做代工,值得大家思考。

王盛:我觉得产业资本是这两年兴起的,还不算是完整的周期。就现在观察到的产业资本表象来看,企业端、被投企业端,产业资本可以更快以便宜的价格拿到不错的项目,这是产业优势。不管是出于并购还是前瞻性布局的产业目的,产业资本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这个周期刚刚开始,我们现在不知道产业资本未来5-10年后会是什么情况。特别是投资行为对产业资本的主业产业本身是不是真的带来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不是提升了主业的护城河的能力,现在还不知道。

参考前几年上市公司做并购就知道,前几年有一波上市公司并购潮,一地鸡毛。现在我们需要观察产业资本的兴起,我相信有一批不错的产业资本会做得很好,不光赚到钱,也为自己的主业带来很大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我们金融机构的投资平台要以开放的心态,跟大家合作。我们希望与产业互补,有些行业可以看到同样两家公司,有一家公司的市盈率非常高,他做的投资在资本市场上比较认可,其投资形成正循环,收购完后公司股价不断走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青睐,进一步做投资。有一些企业也做了不少投资,最后对市值、核心能力没有提升。我们做了很多案例的分析,看得比较清楚。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二级市场长期投资者的角度,长期资本市场的逻辑和产业逻辑不完全一致。我们的特点是可以衔接或者桥接双方逻辑上的差距,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观点,帮助企业或者产业资本更加有效地做投资布局。很多产业资本除了赚钱外,他们也肩负目标责任,为产业提升核心能力。这是战略性投资,不光是财务性投资。

马华:我觉得各位的观点确实让我们对产业投资的定位和策略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个人特别同意王总的观点,不管是产业资本还是市场化的基金,我们可以在多方面进行合作和互补。比如有很多财务型机构看到我们产业链上的项目也会跟我们沟通,我们很乐意在产业链上找专家咨询,把产品放在产业链上做测试,发现好的产品或项目,他们也愿意我们进来一起投资,慢慢会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投资宁德时代后,他们也成立了自己的产业基金,我们继续跟他们的产业基金合作,后面我们在新能源的部分和他们一起走得更深更远,又投了一批新的项目。这是一个包容的市场,大家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空间会更大一点。

最后一个话题,今年是不平常的一年,有疫情,也有中美摩擦,现在看起来可能持续蛮长时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位的行业、技术都经历了一些变化,我们所投的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变化,我相信有一些确实受到了影响,也有一些找到了机遇。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产业投资或者市场化基金应该如何调整思路,做出相应的应变或者创新?在这个话题上,我想听听各位大咖的意见。

后疫情下,产业投资的挑战

罗月庭:疫情的外部冲击,我们都身处其中。比较幸运的,前面我为大家介绍的三个主要的投资方向,本身没有太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第一个重点方向是消费食品,以已投项目为例,大家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可以接触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酒等,千禾味业、中国盐业、杨氏果业、江小白酒业、茶里茶叶等,这是我们生活刚需,又是升级拉动。这一轮疫情下来,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大家对大消费的估值似乎重新定义了。从目前的估值水平而言,我们还是挺敬畏的。军工智造和节能环保不展开谈了,包括今天的二级市场走势都在不断印证,这都是当下的确定性投资机会,核心关键词包括自主可控、进口替代、绿水青山。

李幽泉:疫情对大家来说是煎熬,每次大的天灾人祸对我们大健康产业来讲,也是一种机会。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医疗的表现也是非常坚挺得。

谈到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或者培养,现在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医疗服务业,在2018年我们收购了两家医院。前面的嘉宾也提到,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特点,周期性很长,今天做口罩,明天买设备。我们公司生产口罩是因为我们公司本身有需求,原来是给员工自己用的,我们是药企,进入车间需要。疫情爆发后,政府对我们有要求,我们公司所有的口罩是由政府统购统销,不在市场销售。疫情对大家来说是煎熬,对我们产业的人来说也不会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就做跟疫情有关的投资或者股权方面的投资。更多的是基于这个产业长远发展考虑的。

候旭亮:说起疫情,其实对我们公司影响还是挺大的,不过不是不好的影响,是正面影响。

第一个就是我们已经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奥美医疗,中国的医护用品龙头股,今年二月连续八个涨停,非常厉害。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今年投资的一个项目华大智造,我们投资了6.3亿元。由于疫情的爆发,华大智造的业绩有了很大的增长,公司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个项目年底就要申报科创板。

然后我说下我对这次疫情的两点体会吧,一个就是通过这次疫情全球范围的表现来看,更增强了我认为未来中国崛起的信心,我们会更加坚定的投资硬核科技,中国的科技未来肯定有一个黄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大发展;第二个体会就是因为这次疫情,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受到冲击比较大,比如餐饮、影视,也有很多行业比如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快速发展,所以我是觉得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在行业布局方面还是不要过于集中,否则对黑天鹅事件的抵御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王盛:谈一点我的感受。今年疫情以来,结合去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出现,典型的特点是分化。从资本市场到产业,从资本市场来看,去年到今年以来大盘指数没有涨很多,但是不少股票已经翻了三倍五倍了。为什么我们这个行业一级市场募资很困难,因为投资二级的投资者投股票两三年赚两三倍、三五倍的太多,做一级的流动性收益跟二级没法比。在二级市场上,很多优势产业、上市公司这两年创造非常大的分化,以后市场会越来越分化。现在大家不比IPO数量,很多公司上市后,几乎无人问津。逐渐被边缘化,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观察研究觉得短期内不会港股化,但会美股化。中国和美股资本市场比较像,因为我们都有足够的Home Money。,美股化的特点是大牛市是高市值的公司事情,小公司几乎不参与,一直在底下晃,除非个别基金盯上你,否则是否上市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我们做财务投资、金融背景投资者、产业投资人是一样道理。如何把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挖掘出来,不是投完上市就完事,而是在上市后有持续的发展空间给所有的投资人,给二级市场投资人也有很大的收益分享。20年乃至10年前,大家觉得千亿市值是天文数字,现在遍地都是千亿市值的公司,当然有一些完全不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挖掘一些真正长期创造价值的公司,给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都带来回报,而不是弄一些IPO去二级市场充数造壳或者割韭菜的公司。从这个点上来说,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无论是产业投资人还是财务投资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去年、今年我们越来越聚焦。我们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我们在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区域,长三角、西南地区、深圳、珠三角。

投资人也好,企业也好,会越来越分化,这是我们的观察。

马华:通过分享,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座各位的产业以及投资项目今年相对来说表现非常好,让我们在寒冬里的确看到了火花。

从现在往前看20年,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因为我们有廉价劳动力。而过去10年,中国又成为了一个消费大国,因为我们开始有消费力。往后看,就像各位嘉宾谈到往后看10年乃至20年,我们正在努力地向一个科技大国转变,我们正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科技生产力。今天我们就是围绕科创+产业的话题在交流。很幸运,我们在座各位都在科技、产业、资本这几个关键词里,希望我们在未来中国往科技大国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这些领域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些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