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次贷幽灵已来,钱又到值钱的时候了
十年一个轮回,上一次把全球经济拖入危机的那个“次贷”幽灵如今又回来了。
据美联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和坏账率正在不断上升,似乎在重现十年前的“次贷”危机。
一季度,美国小银行的信用卡贷款拖欠率已经攀升至5.9%,超越金融危机期间峰值。
同时,小银行的信用卡坏账率飙升至8%,已经接近金融危机最高点。
而除了小型银行的违约率之外,也有不少其他信号暗示着美国的债务危机似乎重现。
如据美国的四大零售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的信用卡坏账损失上升了20%,不良贷款总额达到125亿美元,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能力出现恶化。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的发动机是消费。所以,对美国居民来说债务上升不一定是坏事:个人可以合理地背负债务,令其转化为高效有用的杠杆,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不过就像10年前一样,负债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美国民众的债务管理能力似乎有所下滑,信用卡债务的坏账和拖欠都在增加。
就连华尔街的分析师也在担忧坏账问题,称消费信贷的高质量时代已经过去。
而这些攀升的次级贷款就如一枚炸弹,哪一天说炸就炸了。
看过《大空头》(描写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的朋友,对经济危机的突发性应该不会陌生。
当时美国房贷市场从一片歌舞升平到哀鸿遍野,也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事实上,此次违约率飙升的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那些信用较差的客户,然后其通过利率较高的次级贷款来获得收益。
这种操作和10年前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较差的人发放次级房贷的行为如出一辙。
“历史虽不会重演,但终会惊人的相似。”
所以,单看这一幕,就足以让世界经济打个寒颤了。
事实上,除了美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出警报外,中国信贷市场也有地雷存在,而且还是“双簧”,如今不论是个人消费信贷,还是企业信贷,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说下,这两年疯狂发展的个人消费贷市场。
美国个人消费贷主要体现在信用卡这一块,中国这两年在消费大转型的背景下,则是信用卡与互联网金融齐飞。
如截至2017年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43亿张,同比增长43.36%,信用卡有效卡量1.03亿张,同比增长50.31%。
这速度可不是一般的猛,而信用卡的滥发,导致一些地区恶意透支及违约风险暴增。
如从不良率绝对值来看,天津、四川、重庆、黑龙江四省不良率依旧在4%以上,这已经接近美国次贷危机前夕的水平。
重庆信用卡的不良率和坏账率更是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全国首位,如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将信用卡作为严防的信用风险领域之一。
“重庆“恶意透支、跑路现象屡见不鲜,重庆的银行数量并不算多,在多家银行之间以卡养卡的恶意行为很快会暴露,中小企业主用额度较高的信用卡周转,最后经营不善无法偿还现象也很多。更不要说外面有些黑中介专门做恶意套现的。” 有当地银行消费金融部门人士如此表述
监管部门所说的显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一个区域的普遍现象,而这种风险一旦大面积区域性的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信用卡不良率地域分布图;来源:银数观卡)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是问题多多。
截至2017年8月,我国已有2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牌照,22家机构已开业。2017年上半年末,行业信贷余额达1906亿元,同比增长125%,可见其势头比信用卡更猛。
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表现来看,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达到4.1%,这一水平已俨然达到了信用卡的上限风险区间,更是远超银行的不良水平。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实际不良率要远高于4%的水平,至少是7%-8%之间。
事实上,鉴于这些互金平台的借贷门槛,较于信用卡更低,而且互不融通,恶意借贷、多头借贷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就像信用卡一样,互金平台的很多借贷者玩的也是“五个盖子十个锅”的游戏,中间大家乐此不疲,能套多少套多少,直到游戏玩不下。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雷,一旦爆炸,会对正在向消费转型的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
不过,相较于个人信贷风险隐而不爆的状态,在我国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企业市场的债务风险已经率先被引爆。
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整体的负债率也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多达630家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超过60%,其中有18家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超过100%。
可见,在接下继续去杠杆的路上,势必会有大量的公司继续被引爆。
总而言之,10年一个轮回,现在又到了钱值钱的时候,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论做什么样的投资和理财,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如果踩了雷,钱可真是说没就没了。
(作者:T教授)
上一篇:多家医疗器械电商获亿元融资